上周日在福州路过人行横道,正是红灯的时候,我就在那等着。这个红灯的时间似乎很长,所以等了一会,没什么车的时候,周围的人就纷纷闯了红灯过去了。站在我身边的两个外国人,看上去应该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他们犹豫了一下,看看几乎所有人都过去了,也一起闯了红灯。
据说发达国家的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是很刻板的,但是到了中国来,似乎就不是这样了。又是一个南桔北枳的案例。
之前我曾经谈过环境的问题。前一段CCTV的《道德观察》也做了一期关于交通规则遵守的问题。主持人说:
不遵守交规的人大多是因为环境如此,所以他们也就从众了。但是什么是环境呢?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坚持做好了,这个环境自然也就好了。
起先我也觉得有点道理。但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种泛道德的说教。因为交通规则不是道德,而是有强制力的法律,违反交规就是违法。纵容这种行为就是无视法律。
前几刚看到一张交通事故的照片,一辆本田在高速公路护栏上撞得面目全非。据说事故原因是因为高速公路上出现行人,司机急打方向造成,车上三人当场死亡。有人评论说日本车就是质量差,但是我想在120公里时速下,什么车也扛不住这样撞。问题在于: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怎么会出现行人?
所有的法律都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通过对少数人的少数行为的约束,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大多数行为。虽然现在国内的情况的确是很多人习惯于违反交规,但是只要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就可以看出:相对来说,违反交规的人还是少数。
法不责众的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元月18日更新的分隔线============
令狐说:
首先,我认为,法责不责众,不是“众”的问题,而是“法”的问题。你要别人遵守你的法,首先你的法必须不是“恶法”。那么什么叫“恶法”呢?如果“众”要遵守你的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花相当多的精力,损失不少个人利益才能做到,而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然的做到,那么我认为,这个法就是恶法。到交通上来说,比如北京那个著名的西直门桥,如果司机完全遵守他的指示,就会花上很多的时间甚至很难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那么这种情况下,交通规则就成了一种“恶法”。虽然交规的目的是好的,但是我觉得当交规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能遵守交规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责任推给违反交规的那些人。而应该审视一下在那种情况下它是不是变成了“恶法”。
比如红绿灯的问题,SM说得是很有道理的,人都不是傻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不可能在车流很急的情况下还硬闯红灯。那么,为什么车流很稀少的时候,红灯还是那么长呢?
再比如上次我看到一个交通事故案例,是说几个民工为了买早饭爬越交通隔离栏,结果被车撞死。那么,那些说这些民工不守规则的人有没有想过,有谁愿意每天一大早起床就绕上四五百米的圈子只是为了去对面早点店买几个馒头呢?如果允许早点店到民工这边来摆个路边摊,谁还愿意没事爬隔离栏。
是的。但是我觉得很多事情的确就是这样互相联系的,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仅就是交通部门一家的事情。如果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在制定各种规则法律的时候,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多考虑民众的感受,而不是各自为政,情况就会好很多。现在我们开发软件,不是还讲究一个用户体验么。
对于令狐所指出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交通法规本身是对所有血的教训的总结,从理论上看肯定不会是恶法,但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可能使之成为“恶法”。我原文中所提到的案例当然是指在排除这样的情况下的说法。
《道德观察》节目中所用的案例是北京某路口的人行道护栏有一个缺口,一位叫婷婷的女孩注意到每天都有很多人从这里穿过车来车往的街道,而旁边就是一座人行天桥,从那里走只比从这个缺口走多了二十几步路。但是仍然很多人执意要从这里走,即便婷婷弄来了绳子把这里围起来,还是被人拆掉,甚至有一个老妇女看到旁边的摄像机后,还怒气冲冲地过来把摄像机打翻在地。
但是“恶法”的情况同样存在,《道德观察》中的另一个案例是上海,一条铁路线把一所学校和居民区隔开,为了防止人们穿越,还修了很高的围墙,但是上下学的孩子们还是天天爬墙过去,甚至还有家长帮忙。因为最近的穿越通道也在一公里开外。
比如那个高速公路上有行人穿越的问题。我在经过很多高速公路时都注意到,这些高速公路在很多的农村旁边甚至中间穿过,但除了与一些明显达到一定级别的公路相交时,会有建造一些穿越通道以外,其它原来农民们日常走的小路都被忽略。相比国外为防止高速公路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活,还专门为野生动物修建通道,我们做得就要差得多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车流急固然穿越的人少,但车流不急并不表示危险就小。至于红灯的时间,是因为现在所用的红绿灯自动化程度有限,只能是根据路口通常的车流量来决定各方向上的通行时间长短,除了人工指挥,否则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准确判断实时车流量的程度。
我很赞同令狐所说的,交通问题本身不止是交通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政府行政多个方面的大问题。“有关部门”的最大特点就是只管与自己“有关”的方面——甚至有时只关心与自己的钱包有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