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国事,打擦边球

(2006-07-15)

在《中国的警察太少了吗?》中,zbluecn善意地提醒我莫谈国事。这个……我也没谈什么国事嘛,难道不小心带球出界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学习打打擦边球比较好。

刚才看了一段小崔的《电影传奇》,讲的是一部叫做《枯木逢春》的老电影。其中讲到了关于导演郑君里和女配角上官云珠在电影界的个人经历,这让我觉得小崔真是打擦边球的高手。郑君里和上官云珠都是30年代上海演艺界的明星级人物,但是到拍《枯木逢春》时,已经是“新中国”时代了,谈论这样的人物,呵呵……

不过这种事情需要相当的功力,慢慢修炼吧。

你是中产阶级吗?

(2006-07-18)

这几天在FT中文网上,关于中产阶级的话题讨论得不亦乐乎:

“我怎么能算中产?”
中国“中产阶级”是伪命题
中国有中产但无阶层

一些读者来信纠缠于“中产阶级”、“中层阶级”或是“白领”什么的概念不放,我觉得这没什么意义,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里讨论的就是所谓的“middle class”。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middle class”?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

如果简单地以收入为标准来衡量,不论这个标准是怎么样的,总能划出一部分人算是“middle class”。不过这些被算作“middle class”的人自己却未必会这么认为。

特别是看了这篇《抓住中国中产阶层的商机》,我实在不明白麦肯锡怎么会这么乐观,他们凭什么认为在未来五年里,lower middle class的增长幅度能够远远超过过去二十年的积累增长?我始终觉得中国目前的不可持续增长模式正在经历瓶颈期。

这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分析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不可否认,从宏观上看,中国人最近几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同样要看到,也是在这几年里,城镇居民的人均必要支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了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坐大山以外,老龄化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新城市人来说,他们的父辈都还在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村。

而最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这些所谓的“middleclass”对未来的缺乏信心,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使得他们不可能像发达国的中产阶级那样,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的稳定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而且一旦社会经济状况恶化,他们反而会成为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这中国middle class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不同所在,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不同所在。

"交强险"还是“强交险”

(2006-07-13)

七月一日,所谓的交通强制险(“交强险”)依法实施,这对所有交通参与人员应该说都是有利的。因为以前虽然有所谓的第三者责任险(“三责险”),但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一些交通事故受害者得不到理赔的情况,因为三责险的条款中猫腻太多,保险公司总是想尽办法规避理赔——国内的保险公司都是这样一个德性,国外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好像也有这样的趋势。

好吧,人家也是商业公司,要保护自己的利润。

那TMD出了事故得不到理赔,这样的三责险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领导们一拍脑袋,想出了这么一个“交强险”。起初我还以为这个东东看上去很美,但不幸的事,现在看来,它也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

对”交强险”无耻的内容的愤怒!!

前几天电视上宣传交强险时,我有好几次听到有电视节目主持把“交强险”说成“强交险”,那时还觉得好笑。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好笑,这果然就是强交险嘛。

每天中午听CRI的新闻,结束后就是一段公益广告:“这里有一份简单的统计数据,说给你们听:每五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车轮;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因为交通事故导致伤残;……”

上周八卦(2006-07-16)

2006-7-15

  • 滯銷書 ?Blog Archive ?黄静案经过 #
    我找了一下关于黄静案的报道,发现既完整又客观的很少,所以稍微整理了一下,主要取自于《湖南女教师黄静命案记录报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修改了偏向性很明显的地方,但第三方的客观记录很少,其中难免会穿插大量的单方面叙述,所以,只能够尽量做到公正客观的叙述事件发展经过。可惜04年之后能找到的黄静案消息不多,显得头重脚轻。
  • 法律赢了,为什么善良的人觉得自己输了? #
    见我的回复。

2006-7-14

2006-7-13

2006-7-12

2006-7-11

2006-7-10

  • 随行记闻:未能发表的国产麒麟造假案 – 金磊 – 新浪BLOG #
    这是一篇未能发表的稿件,我坚信,汉芯绝不会是最后一次的学术腐败
  • 打造基于Internet的软件组合平台 #
    作为软件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踏实的精神,对我们的软件业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会探讨软件相关的话题,我们一直的感觉是我们实在的东西太少,浮夸的东西太多,如何解决这个不平衡,也许是中国软件业走入正轨的关键所在,年轻人的浮躁来自于一种错觉,自以为有4年左右的开发经验就如何如何了,在我接触的年轻人中,潜意识里的一种比较思维很可怕,在我们总体水平落后的前提下,个人再强,也就是小圈子里的一种虚荣而以,我想对年轻人说,我们不需要自以为是的浮躁,软件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明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 在上海碰到小偷 #
    东川路?那可是“乡下”地方啊。^O^
    上海,请你不要抛弃我们。
  • 专访王力雄:青藏铁路对藏文化有何冲击? #
    恰恰是那些已经吃饱了饭的人才在那里一天到晚荣辱礼节,一天到晚替没吃饱饭的人决定他们该要什么.

365Key-天天网摘生成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2006-07-11)

昨天的东视新闻谈到了暑期儿童安全的问题。其间记者假扮陌生人去哄开了好几个小鬼当家的门。然后指出我们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不能让他们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我就觉得这种说法是狗P。

他们还是孩子,凭什么要承担这么重要的责任?他们有这样的能力还要监护人干什么?就算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还不是照样经常有被人骗的经历,何况是不懂事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已经太累了。

前一段看到过一段评论,说中国的孩子从少受到的教育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教他们要诚实要信任,但另一方面却是更实际地教育他们欺骗和怀疑。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天真的本性。也难怪十年砍柴要说《最怕孩子实话实说》。

现代的商业金融体系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信用。只有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之上,才能使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并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所以郞咸平在谈到中国的经济问题时,经常提起中国的企业缺乏信托责任。而这种不讲信用的性格,中国人是从小就养成的。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从小养成这种性格?难道这也是传统?

回到开始的问题上就知道了。根本的问题在于,当家长或其它监护人不能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处于危险的状态下。如我在《中国的警察太少了吗?》中所说的:

当法律只是一部分人的武器的时候_所谓的“在法律面前有些人更加平等”,人民必须自己保卫自己。

而养成这样的性格习惯,正是自保的重要方法。

所以说,如果政府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对信任有利的环境,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就只有流氓更能生存。

虽然我知道说了也是白说

但我还是要说。愿不愿意改进是老王的权力,说不说是我的权力。

这一段mblogger的spam评论又有回潮之势,这批新的SPAMMER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评论里加多个链接,而是通过程序发送多条评论。

我本来想在评论黑名单里把那两个家伙“coz.in”和“xanax”加上,但是好像没有用。虽然mblogger说支持通配符,也不说明一下这个通配符是什么,我用了“*”,但好像是没用的。

最麻烦的还是评论的删除功能,不但不能批量删除,而且每删一次还要多一次无聊的确认,那个二次确认除了增加麻烦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出现二次确认提示时,评论已经删除了,又不能反悔,这么罗嗦干什么也不知道。.text的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

不过幸好现在已经很少用mblogger了,速度相当的快,不然真会气S人。

中国的警察太少了吗?

(2006-07-11)

前一段在无忌、蜂鸟等论坛上,看到好几次有人家里被入室窃贼光顾,全套器材被盗。我在摄影群里感慨了一番,他们损失大了,这些贼也够专业的。

其中无忌上有一个帖,那个楼主好不容易攒了几件器材放在宿舍里,结果大白天上班时被贼人破门而入,整个干燥箱提走。且不说保安对此无所作为,就是报了警,警察也是爱理不理。甚至后来他想到一个嫌疑,向警察报告的时候,警察也不愿意记一下笔录。后面很多人跟贴表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基本上除了人命关天的案子,警察才会积极一些。

联想到前一段发生在广州的一件事情:因为非典而知名的院士钟南山在街头被人抢了笔记本电脑,广州警方很快就把案子破了,并且从犯罪嫌疑人处找到大量赃物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很多人就此评论说,如果这次的受害者不是钟院士,警方的态度会是如何如何_这还用说,看看其它的赃物就明白了。

前几天在FT中文网的读者来信栏目看到一位美籍华裔说到他在美国的经历,谈起社会治安的问题时,他认为中国的警察太少。好像似乎大概可能是这么回事,所以有限的警力只能用在人命案或是钟院士这种级别的人上。

但是话说回来,好像领导出巡时,那些鸣锣开道的警察又似乎并不少_又不懂事了,领导的事那能跟咱小民的事相比吗。

最搞笑的还是这篇报道<摩的司机起早贪黑拉活赚钱为嫖娼>里的警察,他们工作可以真积极,连个小摩的司机都不放过。特别是这篇报道后面的评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从个体上看,还是有很多好警察的,比如天气MM。^O^

但是从整体上说,问题显然是存在的,而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整个司法体制。昨天,大家都在关注大力神杯的去向,但那终归是别人的游戏,我们身边的事情更值得关注:

拖了三年的黄静案终于有结果了。

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对这起案子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让国内的不少法律专家相当不满,不过因为有刘涌案的前车之鉴,他们倒是没太敢出声。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略了这一舆论影响的起因:五次尸检出现六次不同的死亡鉴定,其间有人不断地销毁证据。姜俊武到底有没有罪,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证据可以证明了,只能无奈地疑罪从无。但是这三年来,我们的司法机关做了些什么事?

不要拿什么“程序正义”之类的术语来忽悠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某些人“不正义”在先,凭什么要人民“正义”。群体多次博弈理论已经证明,只有采取“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才是最大的公平。

当法律只是一部分人的武器的时候_所谓的“在法律面前有些人更加平等”,人民必须自己保卫自己。

中国式禁止与许可

(2006-7-10)

还是昨天的<1/7>。第三段讲的是福建某地的一个医生偷拍了医院里的人收医药代表回扣的情况,然后举报到卫生管理部门,结果却落了个相当不好的下场。这种破坏潜规则的人,注定是这样的下场的。

我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

在中国,这种药扣肯定是属于规定禁止的行为,而且据说在不久前已经立法了。但是做的人却很多,不做的人反而是凤毛麟角,正如法律法规规定了,领导干部不可以贪污受贿包二奶,但真不这么做的人基本上都可以上CCTV的新闻联播_而且往往是死掉以后。

反过来,在中国法律未规定不可以的事情,却往往是禁止的。比如上网……。甚至中国宪法规定可以的事情,实际上是绝对禁止的,具体我就不比如了,大家自己回去看宪法

补充:主要看一下第二章。

狗日的精英意识

(2006-7-10)
很久没有看《1/7》了,昨天偶然打开电视就碰上了,可惜还是晚了点,第一段没有看到。
第二段的内容讲的是湖北三个高中生因为家境贫困,在期末考试前离家出走,跑到上海来打工的事。记者去当地采访了他们的同学,当问到他们多长时间吃一次肉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一到两个月,甚至还有人连肉都没有吃过。其中一个孩子还说他是素食主义者,不吃肉,但在记者的追问下,他不得不承认说:反正也吃不上。
正如我在《关于穷人》中说过的:

对于中国主流社会,这些穷人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我所说的所谓“主流社会”,就是现在我们这些城里人生活着的由精英们把持的社会。当我们对这类事情感到惊异的时候,正说明了这个“主流社会”是何等的虚伪,而这些精英又是多么的让人想骂他们一句:狗日的。
青藏铁路开通了,今天就看到有人在谈《青藏铁路对藏文化有何冲击》,看得我很想骂人。不过那篇文章后面的评论我很喜欢:

一般的刚吃饱饭的人根本管不了,也不愿意管这些.他们只要吃饱饭.恰恰是那些已经吃饱了饭的人才在那里一天到晚荣辱礼节,一天到晚替没吃饱饭的人决定他们该要什么.

可惜在中国,这帮子吃饱了没事干的人还是太多,应该把他们都抓到昌平去挖沙。我就想问这些人一个问题:
凭什么藏族同胞就该受着穷为我们保留这样一片原生态?凭什么我们可以破坏环境搞发展,藏族同胞就不行?在这些精英们看来,似乎是把别人当成了他们的宠物了。
当然,我也不希望高原那天堂一般的地方遭到我们的污染,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藏族同胞同样需要发展,甚至比我们更加需要。所以保护西藏的原生态和发展西藏的经济,都是我们的任务,而不是他们的。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去牺牲他们的发展。
其实不论是从他们对穷人的漠视以及对青藏线的看法,都可以看出来,他们其实是一帮极度自私的人。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所处的这个阶层的利益。
这一点从他们鼓吹的民主自由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所鼓吹的其实是古希腊式的市民民主,是一种精英民主。在古希腊,奴隶是不配享有民主的,而在这些精英眼里,那些穷人和藏胞之类,就是一些为他们的利益所服务的奴隶。
不信?那就全民公决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限制,让九亿农民都进城来和他们一起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吧。

里子和面子

(7月8日)

最近又几次看到有人在谈到所谓的“外国友人”眼中的“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问题。难道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把那些影响上海形象的人都赶走,问题就解决了吗?

比如那些睡在南站的人们。也许他们被外国人看到的确是有损大上海的形象,但是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些人代表的是中国的里子。里子的问题不解决,面子上的摭掩终归只能是一时的。

我就觉得奇怪,我们有必要这么在意外国人怎么看吗?何必要打肿脸充胖子。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不够自信。

十几二十年前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是钟道新的某篇小说,里面有一段形容当时中国民众生活的说明,大意是说:老百姓把买衬裤的钱都省下来买了冰箱,有客人来时,只见有冰箱而不见无衬裤矣。

似乎这样他们就会满意了。也许他们从来不看广告,那个美容产品的广告是怎么说的?

以内养外。

补充:感谢互联网给我提供了新的材料

大方县将军山小学

当地的政府大楼

啥也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