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沉迷上街砍人》一文中指出,相对于在现实中砍人,在游戏里砍还是要好一些的。我赞同这一点,所以一向反对将游戏妖魔化,虽然我极少玩游戏,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向“仇视富人”,但不包括像陈天桥他们几个。
在我小时候,还以为只有我是这么不幸地生活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后来才知道,敢情全国的十几岁小孩都是差不多这样走过来的。我就不说我小时候的事了,没有火炬这么风光,我从小就细胳膊细腿的,只有挨打的份。-_-|||还是说点别人的事吧。若干年前在另一个城市,听说有个曾经常和我们一起混的小孩跑路了,因为前几天他在校外被几个别校的人打了,便回去找了十几个同学去报复,结果把对方的两个人打伤,110警车开来之前还把两个伤者扔到江里,还好最后没出人命。
在网吧/网游出现之前,学校周围同样充斥着各种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地方出的事从来都不比现在的网吧少。为什么现在的网游会受到多方压力呢?我想这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想到的就有:
泛仇富心理。因为贫富差距的加剧,这种心理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很有市场,比如最近对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遇害事件的讨论。这里也有一部分人对网游开发商、运营商、网吧老板等的仇视。
一口黑锅。比如教育界需要一口黑锅,政府在社会治安问题上需要一口黑锅,为人父母者需要一口黑锅……
十几岁的小P孩,正是充满叛逆的时候,什么都想试试,而且精力充沛,还不知道害怕。这时最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但是社会不能为他们提供,网游只不过是一个适时出现的出口。正如火炬所说,如果没有网游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砍人,他们说不定就会在现实世界里砍人。
之所以敌视网游的说法能够大行其道,这因为人们天真地认为没有网游这种恶魔,孩子们就会是安全的。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十几岁时是怎么过来的。这也是中国教育一向以来的一个误区:塑造人才。人不是泥土,学样也不是砖瓦厂,能够用模具批量地生产人才。
且不说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成长,就算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终归是要长大的,终归是要走进正常的社会的,我们要如何让他们从绝对安全的真空出来后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亦或者让他们看到这个真实的社会后都去自杀?
不论是陶宏开还是张春良,我都不想作什么评论。我只想说:没有人会永远十几岁。
一年前张潇艺的自杀貌似是对网游的控诉,其实是对这个社会的控诉!
如果没有周围的舆论环境,他也许会玩几年游戏,等他长大一些以后,回头去看自己过去,会感到后悔浪费了几年的时光,但肯定不会去死。而现在,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父母老师电视媒体天天都在说游戏如何如何地是精神鸦片,而他偏偏又无法抗拒游戏的魅力——请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在将成年而还未成年的少年人,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这就会给他的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压力,最终承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而走上了绝路。
其实正是这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们谋杀了这个孩子。
–12.15于鸟眼观圈(已经暂停,详见《防火防盗防33号令》)
tags: 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