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精神的基础

现在谈到所谓的学者,就喜欢用“独立精神”来评价。比如现在的郎咸平,过去的吴敬琏。

不过吴老先生最近被炮轰了,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水皮发表了一篇《吴敬琏代表了谁的利益? 只有外星人知道》,矛头直指吴最近发表的“股民强势论”。国际金融报在对此作出回应的《吴敬琏:“股市舆论场”的众矢之的?》一文中评论说:

但是对于身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担任内地几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吴敬琏,要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也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作为曾经连续两届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吴老先生,当初也是很有独立精神的。“基金黑幕”和“股市赌场论”至今仍影响犹在。那么这一回他为什么会站在非流通股的一边,而不是站在广大中小投资者一边呢?——貌 似我又在用二分法了。-_-|||

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这破事,偶也很想乱扯几句,不过不是现在,这个改天再说,还是先来看独立精神问题。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会被认为没有或正在失去独立精神——代表XX的利益或加入XX利益共同体?我想,一个保护独立精神的基础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政治和制度上,独立精神一向被认为是危险品——远的例子比如林昭,近的例子比如中青报)。这个说起来就太敏感。

说点安全的原因:那就是经济上。

郎咸平为什么敢于公开反对主流经济学家们大肆鼓吹的“产权改革”?因为他至少在经济上是无忧的——他是香港的教授,不是拿国内高校的薪水,而且他的养老金放在美国股市里,享受着每年约30%的投资回报率(据《财经郎闲评之郎氏炒股秘笈》中他自己说的,94年到2000年间他投入标普指数基金的养老金从4万USD增长到20万USD)。所以他当然敢说了。

换成在内地高校教书或是内地上市公司拿着每月一至数万不等的独立董事津贴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说话当然是会有一定的方向性了。

当口袋决定了脑袋以后,独立精神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 Replies to “独立精神的基础”

  1. 貌似还是屁股决定脑袋,钱是小问题,关键在是国内说话多了,也许会被刨坑埋了,香港么,怎么说还算两治的,地方也小,埋了很容易又被刨出来我真想早点出国,屁股安全,也可以让自己的嘴和脑子过过瘾

  2. 》当口袋决定了脑袋以后,独立精神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正是国内很多人的悲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