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因为在用Delphi做Container其间碰到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忽然想到应该去参考一下别人的实现,于是去找了号称最简单的PicoContainer来看。在那里的Related Projects中,也看到了gigix曾经介绍过的NanoContainer。
后来偶然想起来,这个Pico和Nano很面熟,然后就想起来这两个在很久以前玩电烙铁时经常看到,因为电容器的容量可能小到需要使用这两个东东。
Pico-表示10^-12(10的负12次方)
Nano-表示10^-9(10的负9次方),眼下流行的所谓的“纳米”,便是指的:nanometer。
看来这两个Container果然是够小的,不过刚才用SVN下NanoContainer的源码时发现,他们已经在做MicroContainer(Micro-表示10的负6次方)了,越做越“大”啊,每个都比前一个“大”一千倍。^O^
估计下一个就是MiliContainer(10的负3次方)乐。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做KiloContainer(10的3次方),MegaContainer(10的6次方),GigaContainer(10的9次方),TeraContainer(10的12次方)……:P
其实我说要的术语是另外一个:
八年前,我的一个朋友comanche在研究3D图像技术,所以买了一本书《Amazing 3-D Games AdventureSet》(中文译名我忘记了)。我也曾借来看了几眼,具体的技术我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前面几章中有一个地方提到一个问题。用平面图形模拟3D图像的基本原则就是“近大远小”。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游戏者面对一堵樯时,由于墙的正对部分距离较近,而两边相对较远,所以实现起来就会出现面对一堵平的墙却出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奇怪情况。
作者Larry.Mayer在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引用了一个术语:鱼眼效应。至于这种效应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开玩笑地说:至于鱼的眼睛看到的情况是不是真是这样,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貌似鱼也知道:P)。
这个问题也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有一段时间在色影无忌潜水学习以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详见这篇介绍鱼眼镜头的文章。前面说的那个鱼眼效应,正与鱼眼镜头拍出的桶形失真的效果类似。
这是什么世道?要学点东西咋就这么难呢?一个术语都能扯到这么远去。-_-|||
是有够远…除了术语之外,最头疼的是各种缩写,而各种语言圈子里,好像java圈子的缩写花样是最多的,隔一阵子到javaeye什么的去看一下,都感觉自己像个火星人…
^^
扯得真远啊~~~~
熊说的是,不过要是不用缩写,那写起来也太麻烦了^O^
这是什么世道?要学点东西咋就这么难呢?一个术语都能扯到这么远去。-_-|||应该说,这是什么样的人品啊!?要学点东西咋就这么难呢?一个术语都能扯到这么远去。-_-|||不能赖世道
不然扯淡的人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