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郁闷

先生说过: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题辞/1927.4.26

当我在BLOG上夸夸其谈的时候,隐约听到有谁在一旁冷笑:

无知者无畏!

我于是惶恐,不安,而后郁闷。

与其将时间浪费于废话,不如说:

我要写程序去了。

离题万里

今天的《第一时间》话题是关于儿歌的,说的是现在没有什么儿童歌曲,总是在唱几十年前的,要不就是唱些不适合儿童的流行歌曲。

想想也是,不过倒让我想到别的方面去了。

因为近些年缺乏新创作的儿童歌曲佳作,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经济上的:创作一首流行歌曲,不但可以得到唱片公司的高额稿费,如果被歌手唱红,词曲作者也可以一举成名,这种名利双收的事,当然是让那些创作者趋之若骛了。反观儿童歌曲的创作,且不说创作出来无处发表,就算能发表,其稿费不过几十上百元。

经济利益几乎是世间一切的背后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三卷《资本论》发表的时间:1867, 1885, 1894为标志)诞生前约百年的1776年,号称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首次提出了伟大的“看不见的手”的说法,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当今所谓的市场经济的最根本理论。

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所有的交易都会是双赢的,而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总会是最大化的,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一般。

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修正。因为完全自由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最典型的破坏这种状态的行为就是垄断!这正是马克思要解决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根源。

不过马老先生提出的计划经济理论虽然防止了经济危机、垄断等,但同时也让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失灵(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这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了),而由于指令性计划的滞后性,以及它的灵活性不如“看不见的手”,导致了社会经济配置不能最优化,社会经济效益不能最大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路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起源大概要从上个世纪初的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首次提出了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引入国家的宏观调控,而且这种调控是以利率等间接手段来进行。这种混合经济模式(微观上自由竞争,宏观上政府调控)成为当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回到儿童歌曲问题上。

正是由于这个“看不见的手”通过经济利益的作用,使得词曲创作者更加乐于创作流行歌曲,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繁荣儿童歌曲创作,有一个可以采取的手段就是补贴。如同大多数国家通过采取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因为农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小的价格弹性,如果不通过补贴进行调控的话,很容易造成价格大起大落)来扶持农业一样。儿童歌曲的创作同样是一种需要扶持的工作,因为它本身很难有什么经济效益,“看不见的手”在其中无所作为,但是它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作用,所以这就需要通过“看得见的手”去调控。

其实又何止是儿童歌曲,由于媒体业的资本主要控制在庸俗的人手里,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目前媒体业的全面庸俗化,虽然大家都知道:不是听众观众有庸俗的需求,而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庸俗化。但是在“看不见的手”的经济控制下,目前好象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这里使用补贴政策不过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至于原因,呵呵。

BTW:不管MS做得多好,垄断都是它不可脱卸的原罪。^_^

BTW2:装一回经济学家蒙人的感觉很爽哈。^_^

刚和MM视频

好久没看到MM,哈想

刚才她用邻居的电脑上MSN,刚好那个邻居的电脑有摄像头,真是太好了。回头我也买个去。

MM在巴黎找工作,结果今天一个公司通知她面试,一问才知道是法国家乐福有一个派驻上海的职位。要找上海的工作还用跑到法国去吗。

希望MM快点找到工作。

雨季的感觉

天气预报说这两天会下雨,结果不怎么准撒。

据说梅雨快要过去了,想起格非的小说《雨季的感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总是比较怪异,不过我还是记得他在小说的题记上引用的安德烈·纪德在《人间的粮食》里的一句话: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无法理解的事情永远比可以理解的事情多。

纪念英雄

今天,是七月七日,六十七年前的今天,在卢沟桥……

八年全国抗战从此打响。而东北人民,到那时已经进行了六年的抗战了。

日本鬼子们至今还在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的靖国神社,我们呢?那些抗日英雄们,他们可曾在你心中?

先生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1926.4.2《空谈》,收于《华盖集续编》)

这些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真真死掉了”,这个民族也“真真死掉了”。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除了像杨靖宇、赵尚志这样的有名英雄,还有千千万万的英雄没有留下名字,我们一样不能忘记他们。

在这样的日子里,纪念英雄。

法国邮政啊

今天居然收到了MM的明信片,虽然只有一张,但总比没有强:)

决定少874法国邮政几下。

三谈修车师傅

这个可怜的修车师傅,肯定不知道我们这样在背后说他。:P

abp上的完美废人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签名:

C++ 只不过是一个我学过的语言!我以前浪费过一年学它,现在只不过心里面有点内疚而已。我越来越讨厌它了!我明天就要换 Java 了,你想怎么样嘛!

让我想到阿三们和某些拥护他们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们,现在心里大概也有这么一句话:

“……”只不过是一个我说过的一个谎话!我以前这么说不过是想让你们来跟我们学“软件蓝领”,主要是想骗你们的钱,现在只不过心里面有点内疚而已。我靠它已经越来越赚不到钱了!我明天就要提个新概念了,你想怎么样嘛!

关于这个“……”,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你是否能接受一个技术不如你的人的管理?”,而这个“……”的内容就是:“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可以不了解技术。”

应该承认这是一句非常成功的广告策划的作品。

但可笑的是,在软件蓝领笑话早就穿帮的两年后,还有人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继续拿修车师傅说事:

假设有这么一天,这个修车铺被某修车集团收购,为了能控制这个修车铺,集团把那位师傅调走,安排了一位仁兄(大家心照不宣哈)来管理,他虽然对修车一窍不通,但他毕业的学校和专业号称与哈佛的MBA(当然不是哈尔滨佛学院的Monk Behavior Analysis^_^)相当,所以就由他来带那两个徒弟干活。

对于修车铺来说,每一个客户来修一次车自然就是一个项目了。而在这位仁兄来说,这点小项目的管理当然不在话下。这时正好来了两个客户,一个要把后轮的辐条全换掉,另一个要补个胎。这位仁兄一想,这个简单,马上列出项目计划:

徒弟A去换辐条,估计换一根辐条也就不到一分钟的事情,应该半个小时可以换完,于是给他半个小时的最后期限(按照管理学上的帕金森定理,给一个项目多少时间它都能用完,为提高效率,就要用最短的时间,免得徒弟们偷懒)。

徒弟B去补胎,这个事更简单,给他十分钟。

OK,事情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位仁兄不时地巡视一下,徒弟们也都很卖力。很快两个项目都按期完成,哈佛的MBA果然不同凡响啊。客户人满意地付钱走人。

等等,不一会儿客户就来投诉了:

客户A的车骑起来东倒西歪—-更换辐条是很简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耐心细致地校正,但徒弟A为了赶进度,只能将就了。

客户B的车骑没多远就又漏气了—-因为补胎用的苯橡胶溶液需要在干透后再用压力粘合,如果未干透,在行驶中很容易因为挤压而分离。

不过人家怎么说也是项目管理专家,他只要向集团公司打个报告,说这两个徒弟学艺不精,导致项目失败即可,反正上面的人比他更不懂。

然而问题是不可能这样长久下去,于是集团把原来的师傅和这位仁兄找来开了一个会:

师傅说:按照我们修车铺的惯例,都是由一个修车师傅来带徒弟的,师傅不但要管铺子,也要干活。那位仁兄不了解这些,肯定管不好。

仁兄说:不是了解不了解的问题,关于你们修车的东西我压根就不知道多少!但是管理和修车是两回事,否则一个诺大的铺子的修车和管理都集中于一人身上岂不危险系数太高了!

做项目管理尤其是修车项目管理没有对进度的把握是不可能实施的,但这种把握完全可以靠同修车人员的沟通协调来获取,而不是将修车成分生硬的加到管理实践中。

社会分工是趋势,但就修车过程,管理和修车孰重孰轻各有各的看法,但太强调哪个都不是一种健康的观点。项目管理远超过修车管理的范畴,好的项目管理者完全可以没有任何修车技能。

BTW:这位仁兄大概心里还在想:我在大学里学了四年的项目管理,在这个集团里也管理过N多项目了,你这个只会修几辆破车的农民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项目管理。

俺也就是个修破车的农民,项目管理咱不谈,还是来谈谈修车……哦,软件开发。

社会分工并非是指一刀切,只是各有侧重。就拿进度管理来说,“(对进度的把握)完全可以靠同开发人员的沟通协调来获取”,可是对于一个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你如何知道开发人员提供的进度安排是不是在偷懒呢?

比如前面那个修车的例子来说,徒弟B跟你说他要等胶干了才行,我估计所有不懂修车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偷懒的借口而跳起来:胶都干了还补什么!但问题是橡胶水的正确使用方法就是这样的。

就算是开发人员都很诚实善良,不会骗你,照样有两个问题:第一、开发人员给出的进度安排你能不能接受?第二、如果开发人员有这样的管理能力,那还要你这个项目管理做什么?

我同样可以说:

开发管理远超过项目管理的范畴,好的开发者完全可以不需要项目管理。^_^

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举出一堆例子来证明:比如LINUX,Linus本人除了是Linux的核心开发者外,还管理着Linux这个项目(就是令狐所说的Agile中的管理者)。呵呵,要用事实说话嘛。

最后,再举一个实际的案例:我认识一个牛人,近四十岁,在钢铁和机械行业有十余年的项目管理经验,不但是有很高的管理学历,还曾经到日本、美国学习考察过,对TQM和ISO9000也非常熟悉。后来决定进军软件业,曾在某软件公司做到COO的位置,并带领该公司取得ISO9000的认证。然而很不幸,他用那一套机械化的管理方式在软件业根本行不通,数月后不得不黯然离开。

佰草集

好像这两天的BLOG都是批评的内容撒。咱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别人呢?今天改正。

昨天看了《中国经营者》,这次方宏进采访的是一个国企老总,上海家化的葛文耀,一位将要退休的老者。他从一个月工资六百块钱的厂长做起,把家化从四百万固定资产做到十个亿,面对宝洁和联合利华这样的国际大公司的正面竞争,将花露水和沐浴露产品做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哈佛商学院以弱胜强的一个成功案例。

特别是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开始进入中国大众市场后,他不退反进,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你们骚扰我的大众市场,我就去骚扰你们的高端市场。于是作为家化的高端化妆品品牌–佰草集–诞生了。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佰草集是哪个国际公司在中国搞的本地化品牌。汗啊!不过这也从一角度说明了家化的高端战略是成功的。

当然,作为一名国企的老总,跟《中国经营者》以前的嘉宾比起来,葛文耀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不如之处,但他毕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不能不让人敬佩。

我注意到,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如履薄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化妆品行业里的上海家化,这个词真是恰如其分。

节目最后,方宏进问他,已经这么长时间没有接受过媒体访问了,为什么这次肯接受《中国经营者》节目的采访?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家化的股票最近跌了(前不久因为一些利空消息导致股市全面下跌,上市跌破年内最低点),听说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节目是上海文广传媒公司下属的“第一财经”办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就来了。

只要是对家化有利的事,他都愿意做,也许成功理由就是这么简单。

古琴及其它

刚看完王志主持的《面对面》,今天的嘉宾是吴钊,中国古琴协会会长。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四项修养: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沦落到今天几乎失传。好不容易混了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总算是有人知道了。

这回王志去采访吴钊,终于让我相信为什么MOP上有人说他无知了,其实他只要采访前上GOOGLE搜一下就好,或者去买一张吴钊的古琴曲CD听听。也不至于这么失败。

古琴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史上著名的如“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中,俞伯牙所弹的便是古琴。还有如嵇康死前所奏《广陵散》便也是用的古琴。

我不敢说很懂,只是听过几曲古琴曲的CD而已,但至少不至于像王志那么无知。

中国的传统文化啊……

BTW:虽然电视的效果一般,还真能听出丝弦和钢弦的明显区别。那个王志居然还缠着老人家问有什么不同,他没长耳朵吗?受不了。

亡羊补牢

数周前上海地铁徐家汇站发生一起自杀事故:在一趟列车进站时,一位女生跳进地铁轨,被列车当场撞死。据说是一位今年刚毕业的毕业生。

前两天的新闻便报道了上海地铁决定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以杜绝此类事件发生,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巡逻,注意观察,以及时发现可疑的自杀者。并且还将加快实施地铁隔离门的计划。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不过以后大家没事可别在地铁站里转悠,小心被当成要自杀的抓起来:P

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对于地铁乘客来说,绝对是好事,至少是更加保证了大家的乘车安全和准点。但是对于自杀者来说,似乎并无本质的作用。

如果不能找出这些人自杀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他们照样可以找到其它方法去死。毕竟死去比活下来要容易得多,只要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