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新闻调查》题目是《解谜“民工荒”》,我看的时候节目已经快结束了,只知道大致是讲在东莞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情况。
因为前面的没看到,开始看时,记者采访了一位从工厂里辞职出来的工人。他说了几个原因: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低(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经常加班(只有靠加班工资才能有余钱),没有保障等。
其实这种问题在绝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里都可以见到,并不只是东莞,只是因为那里是现在国内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地,这个问题特别突出罢了。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工厂里干了一段时间后就都能体会到,再加上耳闻目睹与中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待遇差距,谁都会心理不平衡的。而在这样的类似“摩登时代”的工作里干,是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的。所以,必然导致这些熟练工人离开,以寻求更有上升空间的方向。
而作为这些工厂老板在东莞设厂,目的就是冲着大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坦白说,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比流通业(特别是那些掌握了相当市场份额的流通企业,利润更加可观)要低一些,而压缩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就成了他们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因为原材料的成本主要还是控制在供应商手里(除非是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制造商才有可能操纵供应商的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劳资双方的矛盾便不可避免了。
在节目结束前,记者碰了一群刚到东莞的女孩,大约都只有十七八岁,在一个某电脑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从湖北来到这里。面对记者的话筒和摄像机,她们激动地表达着她们的憧憬:她们喜欢这里的高楼,向往着过上一种小康的生活。只是不知道两三年后她是不是还记得现在的心情。
从另一个方面看:近年来,国内的就业压力却居高不下,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比如那张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上海某人才市场实况”的图片里,万头攒动的景象一如春运时期的火车站。
这里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国内的人才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情况。
一方面体力劳动者在工厂中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向上发展的愿望,并且其中部分通过在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有向上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了大量的毕业生。这些共同作用导致了劳动型人才规模的缩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一般技术性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凸显。
要缓解这种情况,有两个办法:一是缩小教育规模,将劳动力控制在体力劳动的范围内;二是扩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规模,消化技术人才。
该如何走,其实很明显。
BTW:不知不觉中已经三百篇了,还好这还算是一篇有点意义的东东。^O^
头坑!!!HOHO~~~~
-_- 竟然是这个……
sigh~~~~~~~~~~~~~~~~~
最好的办法就是 jhsy
300篇了,祝贺,祝贺。
农民工为什么“用脚投票” 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忠的专访,在文章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农村发展专家,就农村闲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提出了自己富有建设性的倡议。在关于东南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现象的时候,我们的专家用了一个形象的词组,他认为,企业不善待农民工,人家就不来了,农民工开始“用脚投票”了。 看来,我们的农民兄弟真的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毕竟长期的工资待遇低下、劳动强度繁重,以及应得的权益甚至个人的尊严得不到保障,都已经让我们的农民兄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只要有了更好的机遇,那些辛辛苦苦、拼命工作的农民兄弟就将舍弃黑心的雇主和地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同企业的工人相比,这些农民工处于一种更无奈的地位。毕竟企业的工人还有合同的约束,还有形式上的工会组织,而农民工散处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基本上都出于一种无序的管理状态。由于没有合同的制约和相应的维权组织,他们只是仰仗雇主和包工头的鼻息,对于所受到的损害和应得的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和逆来顺受。 看看我们的身边,那些农民工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吧,他们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而他们的报酬绝对和他们的付出构不成正比。就是这微薄的收入,能否按时、足额到他们的手里,还是个问题。不光企业对农民工采取一种掠夺式的使用,一些组织农民工的包工头,对农民工流血流汗挣来的辛苦钱,还进行着残酷的压榨、剥削。 农民工工资低下、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这样的问题应该下决心进行根本的治理,以切实的保护农民工在社会用工方面应得的权益。没有一个维权的组织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农民工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这样的方式,又是最无可奈何和没有办法的选择。
用脚投票也有局限,据采访报道,他们几乎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所以这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民工问题就不讨论了,我进来给你加加人气,有人回复的感觉真好!
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