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科幻!

昨天花了一下午时间总算把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看完了。很久没有这么爽的看一部科幻小说了。

什么都百分之百保险不一定好,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

我现在的MSN ID就是上面这句来自小说中的一句话。

上一次这么爽地看科幻已经是几个月前了,是在MOP上看了何夕的《伤心者》。

真怀念当年天天跑图书馆,还有那些对每一期的《科幻世界》翘首以待的日子。

还记得当年最喜欢的像王晋康、何宏伟(即何夕)等人的作品。

我现在的QQ个人说明中便有一句是出自何宏伟的《盘古》:

人生最大的不幸正是成为天才。人类中的天才正如贝类受伤产生珍珠一样,虽然光芒炫目,但却毫无疑义地属于病态。

因为刘慈欣成名时,正是我不怎么看科幻的时候(不是不喜欢了,实在是因为那会饭都快吃不上了,也就顾不上这个了^O^),所以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看现在MOP上的反映,他的人气还是蛮旺的,改天把他的主要作品都找来看看^O^

一般把科幻分成两类:“硬”科幻和“软”科幻。其区别就是:其中“科学”的部分多还是“幻想”的部分多。“科学”多的就是“硬”科幻,“幻想”多的就是“软”科幻。比如那些时空旅行、外星人一类的,多是“软”科幻。而这部《球状闪电》则大概是要划在“硬”科幻一类中的。

我看“硬”科幻的作品,有一个特别的“癖好”:就是喜欢找其中的“硬伤”。《球状闪电》俺当然也没放过。

文中用了量子力学中“观测”导致概率波坍缩为某一具体状态的理论来解释所谓宏粒子的表现。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漏洞,仅举几例: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是一种概率波的表现,不可能根据电子的位置来通过计算找到原子核的位置。

量子力学中的“观测”与文中的“观察”是两回事,前者是通过技术手段间接地“测”到(比如我们常说的“看到”东西,便是通过光子在被测物上的反射来实现的),即必须通过一种与被测物有相互作用的手段进行。但小说中的“观察”则是一种主观的,有意识的行为,即当你想知道时,它就受影响,这从本质上不同于“薛定谔的猫”。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严格地按科学来说,这个故事大概就没这么好看了,科幻毕竟还是文学作品,科学的部分终归只是一种辅料。^O^

“但存在态不管概率有多小,总还是存在的。”
“就像希望。”
–《球状闪电》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关于数学方面的科普书里的一句话:

可能性为0并不表示不可能。

0不是无,只是无穷小,但它总还是存在的。正是因为有这一点微乎其微的希望,人类才能一步步走到现在,并且将继续一路走下去。

BTW:叹中国昨日未得一金。女子体操团体和女子佩剑都是很让人遗憾啊。虽然美国等已经追上来了,但现在才开始没几天,中国继续夺金还大有希望(肯定比0大得多:P)。

BTW1:刚看完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语ing。

14 Replies to “科幻,科幻!”

  1. 没想到MQ也是科幻迷呀hehe^^不知道还有谁喜欢 科幻?是不是程序员们都比较喜欢这类东东呢?

  2. “可能性为0并不表示不可能。”恩,这样的话,我还有点希望,在感情方面,可是要是人家说“我们不可能!”没说“我们可能性为0!”怎么办。

  3. 还是坚持每日一博:)迷倒谈不上,不过优秀的作品看到也一般不会放过^O^这个……一般不会有人说“我们可能性为0!”的吧?除非找个学数学的MM^O^

  4. 我喜欢看“软”科幻,从小到大,一直痴迷于此。只是直到今天才在猛禽的指点下,明白了自己不喜欢看“硬”科幻的原因,是因为看不懂那些恐怖的技术名词和科学理论。完了,又在猛禽这里露怯了。哈哈。

  5. 很久以前就开始看到你的blog。好像是从南南的欧洲照片吧。不过今天是第一次有留言的冲动。从11点多看到现在,快4个小时,终于把《球状闪电》看完了。觉得很悲。刘慈欣的一惯的透露出悲天悯人的感觉,很压抑,很感动。主人公的结局都很惨。《朝闻道》的感觉是我最喜欢的,朝闻道,夕可死。里面最震撼的想法,不是别的,是对文明起源的看法。文明的起源不是使用工具,不是发现火,而是起源于生命对宇宙的好奇。【当古猿第一次仰望星空时,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