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闻报道了一件事:
在上海附近某风大浪急的水域,一儿童在禁止游泳的地方遇险,因当时正在退潮,他抱着个小救生圈,正在被水卷离岸边。当时就有一个人下水施救,未果。另一中年人也下水去救,岸上的人通知了附近的部队。但终因水上情况恶劣,两名战士受了不少伤后才将那名儿童及中年人救起,但中年人已经身亡。前面一名下水者救人者目前仍下落不明。而被救的小孩在上岸后,不久即被家长悄悄带走,连一句“谢谢”都没有留。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前几周《1/7》报道了在沈阳,一山东青年也是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与另一人一起从湖中救起一名溺水者,而自己不幸身亡。但被救者上岸后几分钟醒来,只留一下句“谢谢”就不知去向。后来死者父母要为儿子申请烈士资格,却因为找不到被救者,没有被救都的证明材料而申请不被接受。
某地一青年在外地遇长途汽车失火,救出58人,被救者纷纷表示感谢,并承诺会给他写感谢信。他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家人自己的义举,也得到村民的赞誉。但是结果时间一天天过去,却没有一个人给他写来感谢信,村民也怀疑他是骗人的,他父亲因此心理压力过大而死。
某女青年与男友在公园约会时遇一群少年(十几岁,上百人)在械斗,数百人围观而无人制止或采取任何有益的措施。此女上前劝阻,并声称要报110,被其中一少年用西瓜刀砍了两刀,一只手于手腕处被砍断。
……
趁利避害是一种本能——不具有这种本能的一切生物都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泛达尔文主义的毛病又犯了-_-|||。
对于前面几种情况,被救者总是倾向于选择一个最优策略——回避。因为一旦站出来,就很可能需要承担实际的物质上的答谢义务——虽然救人者的家属都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但对于被救者,他们就不能不考虑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而如果不站出来,如果被人发现,可能会需要承受更多的舆论压力。但被发现的可能性毕竟非常小,两相比较,还是回避的策略更占优势。
特别是像第三个例子,被救者数量较多,每一个人都会想:反正别人会写感谢信的,又不差我一个。结果就是这样,一个写感谢信的人都没有。相比前两例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还要小。何乐而不回避。
至于最后那个例子,我只能说那个女青年采取的措施不当,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械斗(虽然都是孩子),个人根本处理不了,应该暗地里报警才比较合适。我想说的是那数百名围观者,他们的想法和第三个例子中的被救者比较类似,他们肯定也是想:反正有别人会去报警,我还是在这里看着吧,万一被人知道是我报警的,说不定会被砍。
于是我们陷入了“囚徒困境”。
假设这个社会上只有两个人:甲和乙。当其中一人遇险时,另一人有两个选择:救或不救。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两种:甲遇险或乙遇险。然后用假设的数字来定量说明:如果遇险时未获救,则可能死亡,其可能性为100%;如成功获救,则可能没事,死亡可能性为20%;如果别人遇险时不去救,则没事,死亡可能性为0;如果去救,则也危险,死亡可能性为20%。最后假设每个人都有可能遇险,这一可能性为1%。
则可以算出任一个人在以下情况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
- 救人并被救:别人遇险可能性(1%)X自己救人风险(20%)+自己遇险可能性(1%)X被救情况风险(20%)=0.4%
- 不救人并被救:别人遇险可能性(1%)X自己不救人风险(0%)+自己遇险可能性(1%)X被救情况风险(20%)=0.2%
- 救人并不被救:别人遇险可能性(1%)X自己救人风险(20%)+自己遇险可能性(1%)X不被救情况风险(100%)=1.2%
- 不救人并不被救:别人遇险可能性(1%)X自己不救人风险(0%)+自己遇险可能性(1%)X不被救情况风险(100%)=1%
综合作策略矩阵如下(甲,乙):
甲救乙 | 甲不救 | |
乙救甲 | (0.4, 0.4) | (0.2, 1.2) |
乙不救 | (1.2, 0.2) | (1, 1) |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的情况。虽然,两人互相选择救的情况,两人的总死亡可能性最小:(0.4%,0.4%)。但从个体考虑,比如乙来说,当他选择不救,则无论甲是否选择救,都比他选择救的结果要好:甲救的话,乙不救是0.2%,救则是0.4%;甲不救的话,乙不救是1%,救则是1.2%。可见乙如论如何都应该选择不救,反之对甲来说也一样。所以最终两人都会选择不救,达到所谓的“纳什均衡”。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悲剧性结果。
从前我们靠愚民的道德手段来维护一个互助的不稳定均衡,后来是用GC主义信仰,还有一些人是靠宗教信仰。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于是自然到达新的稳定的均衡点。
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难怪今年两会时有代表提出要将见义勇为立法。
BTW:上面的博弈例子仅供参考,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多次博弈,参见《博弈论与纳什平衡》一文。
还有矩阵!!!太强了
唉,世风日下!
记住:不是愚民,而是导民猴子推石的故事知道吧?一两个聪明人占了便宜,但是大家都去耍那些小聪明,全都得完蛋。民不可愚,也愚不了,但是民可以智吗?育民要用禹的方法,用‘导’方行,用‘堵’只能适得其反
这样的人太多了,以后谁还敢去救人.
=_=为虾米又提起博弈论啊……想起可恨得课堂撩T_T酱滴事情太多 唉 善良人性的灭失比生命的灭失更可怕
8厚道,用博弈来分析是否应该见义勇为,好比用财产收益率来分析是否应该结婚。
猛禽看的书就是比偶高一个层次
这里向你敬礼了.这东西怎么说呢,在现在的中国就别说是救人了,帮人的也很少。可是究其原因,不救人也有不救人的无奈,现在的城市里很多好吃懒做的尤其是一些50左右的“老人”到处找人要钱,没人生活能力要钱那没的说,可是那些能活的呢?骗子比真的乞丐要多的多,一般人谁有识别能力?中央台不是报道过一个因见义勇为而导致被救的人死亡的事,结果那死人的把救人的告上了法院,像这样的谁敢救?
救与不救,或许是又一个人生难题。
只在书上学过一点点这个,好像最后的结果是囚犯会出于自得利益选择双否。
救人搭进一条命,结果到后来还不落好!哎……怪不得见义勇为的越来越少大叔的选题好沉重啊!
见义勇为的博弈(外一篇:冷酷的博弈)面对理性的博弈,将得到一个悲剧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