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与证伪

昨天晚上看了一段不知道什么片名的电视剧,其中有一段讲到某人坐牢出来,找到他儿子,结果在医院里输血的时候他知道儿子的血型是B型,而他是A型,他妻子是O型。按照ABO血型的遗关系推导,这几乎不可能,除非发生可能性小于百万分之一的血型基因突变。

所以,基本上可以判定他的这个”儿子”不是亲生的。

但是,反之则未必成立。

比如,如果这个“儿子”的血型刚好是A型或O型,也不能保证是亲生的。因为所有的血型组合都可能生出A型O型的孩子。

证实一个问题远比证伪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

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且他“儿子”刚好是A型或O型的话,这个问题肯定就不会被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被“证实”了。

所以看一本书说了一套理论,至少还要看一本观点与之完全相反的书才行。

所谓兼听则明。^O^

搜索隐私

昨天临下班的时候看到一则某地的新闻,就发到群里调侃了一下在那里的某人。结果GaoLun那个BT随手就GOOGLE了一下那个家伙,然后问:怎么和我一样, 报考软考,竟然不去参加考试? 我们正觉得奇怪,GaoLun怎么会知道,他解释说,他刚才“人体搜索”了一下。估计他这个“人体搜索”理论是为了跟“人肉搜索”作一个区分,不过还是觉得这个“人体搜索”比较容易让人YY,或者是因为偶RPWT。-_-|||

之后我也分别用GOOGLE和百度搜索了一下群里的几个人,共计搜出:某人所在的公司及他在公司中所任的职位等,他的身份证号码;某人公司内部论坛的一个帖子(不知道百度怎么会这么强);某人的个人简历;某人的同学录,他们公司2005年全体员工大会议程和签到表(全公司人员名单),这样的内部文件居然也能从百度里搜到……

去年我写《别以为在网上别人就不知道你是一条狗》时,还认为网络虽然不安全,但还只是少数有技术有时间的黑客可以做到,但是后来看到ZOLA的《一次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进网络追踪的实例》以后才发现,原来这种事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看来在网上是不要指望能有什么隐私了。

那是不是现在上网找到自己以前公布的信息,删除就好了呢?首先,不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删除的;其次,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有快照功能。所以还是困难。

BTW:通常同学录通常是泄露隐私最多最详细的地方,要记住一点,能看到你资料的不止是你的同学。^O^

从公众BLOG说起

刚才在QQ群里,GM说我的BLOG是“公众BLOG”—-还好不是“公共WC”。-_-|||

之所以会谈到这个,是因为他的在CSDN上的BLOG被同事看到,所以今天把那个BLOG关掉了。

我在《停还是不停,这是个问题》(8好意思,又“自链”了)中说过:

每一位BLOGGER眼里都有他/她对BLOG的定义,以及他/她BLOGGING的目的

这也就同时决定了这个BLOG的读者群范围。泛泛地分,至少有两大类:

一类是像偶这样的,越多人看我就越得意,用SHE的歌说就是:Super Star

另一类就是像GM那样,希望读者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最好不要被生活中认识的人看到,用Faye的歌说就是:只爱陌生人

当然,那种不允许有读者的私人日记是不在其中的,在这里偶要B4一下某人,到现在还不肯把BLOG公开出来。

貌似我已经有超过一个月时间没有讨论技术问题了吧?Super Star也不是好当的,偶又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方面,只好无所不八,结果搞得像门户网站的新闻中心。-_-|||

BTW:给“客齐集”做个广告,早就在别人那里看到过了,今天给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下,他用过之后说挺好的,所以广告一下。^O^

投资与“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是叶挺当年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所写的《囚歌》的头两句。想到这个是因为昨天的“第一时间”报道了一件这样的事:

某地有一两层楼,楼梯通道被一道铁门锁上,只留下门下的一个看上去不足半米高的洞,住在二楼的居民们不得不通过这个洞进出。

事情的原因很简单:这是某单位的一幢职工宿舍楼,该单位将此楼作了抵押贷款,后来因为还不上贷款,此楼于是被法院拍卖。精于投资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资产是最适于作投资的。拍下来一转手,赢利不会少于10%,甚至可能高达50%。所以这楼房当然被人拍了下来。但是因为原单位已经无力安置那些仍然住在此楼上的职工,而投资者的目标是转手获利,不可能再让他们继续住下去,所以就弄了这么个门,向住户施加压力。

当然,问题最后还是得到了处理。由原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出钱(也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把楼买回来。投资者轻松从中赚取了不少于30%的利润。

这才是高财商的人啊。

像俄罗斯的尤科斯老总霍多尔科夫斯基,中国的杨斌、仰融……他们的财商就更高了,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机会,大大地发了一笔财。不过他们好像都进去了……

既得利益阶层的人们喜欢鼓吹“溢出效应”,让民众以为只要把他们养肥了,民众也就可以捞到一些残羹冷饭。当然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财富集中到既得利益阶层以后,中间阶层的确得到了不少这种“溢出”的好处。但是不要忘记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享受到这种好处,而他们却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

比如房价、通胀,这些对民众来说影响巨大,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经济繁荣背后,“GDP漠视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稳固、公开辩论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GDP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才智,也衡量不出我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感情,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热爱。简言之,除了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衡量一切。”(罗伯特·肯尼迪,1968)

遗憾的是某些人是不会认识到这些的。不论是前一段的景区门票涨价,还是北京月票改革,或是最近要搞的上海地铁票改。哪一项是真正考虑过民众?无非是加大从民众中搜刮的力度罢了。昨天沪市综指跌至1070点,直逼1999年的519行情,业内人士称:熊市不言底。普遍观点都认为跌破519的1059低点是可能的。这些年来,资本寡头通过上市公司利如“关联交易”等手段从股民中掠夺了多少钱,已经无法计算。现在已经无钱可捞了,不跌才怪。

连战宋楚瑜在谈到“台湾经验”问题时提到了一点:均富。这不是说回到共产主义大锅饭的路上,但至少必须保证大家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规则下竞争。而不是现在这样由少数人操纵着潜规则。

也许又要有人说我仇富了。作为一些实际控制着游戏规则的人,在游戏中获胜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并且如果任由贫富差距的加大,改写规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联合早报网》这篇平山樵夫的文章就未免太乐观了一点。

参考资料:
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劳动力低廉”之危:市民工资收入难以与物价“赛跑”

再谈“后成人童话”

一早来就看到猎手同学在总结空姐事件的成败利钝。让我觉得他看的那些书简直就像是算命先生手里的签,怎么解都行得通,所以怎么说都对。

去年我写过一篇《后成人童话》,这种“后成人童话”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罗列各种类型的特例,形成一种氛围,然后总有一种特例可以把你套住,然后你就会相信他的说法,如何如何你就可以成功云云。如费老在回复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书就是春药。或如yili所说:如果真那么效,岂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拿来读一下,全成了百万富翁,成功人士了

其实只要你愿意找,与书中所说的特例相反的特例同样可以找出一堆,甚至可能更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那些用飘升机来解释所谓的“反重力”,我只能接受科学推导出的普适结论。

以猎手所引用的:

一但你下定决心,就要破斧沉舟,马上行动,不管你是否作好准备

昨天的“1/7”节目报道了一件事:绥芬河市的王学文投资六千万建了国内第一个私营机场,但是建成三年来,还没有起降过一架次飞机。事情要从十三年前说起,当时中俄边贸市场很大,王学文三年赚了一千万,但他很快发现双边的运力太有限,制约了贸易的发展,所以他和他的俄方合作伙伴决定建立一条空中运输通道。但作为中国民用航空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情远比他想的要复杂,他花了几年时间,跑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民航管理部门和空军方面,好不容易才拿到了两份官方默许的批文。当时他因为跑批文,生意都停了下了,批文下来是,他已经倾家荡产。这时有人愿意出五千万买他的批文,他没有卖,而是集资开始建设机场。2002年,机场建成,但是海关方面又出了问题,因为绥芬河市海关只被允许开通公路和铁路口岸,没有航空口岸。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中俄的双边贸易高峰期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会到这样的地步?记者问王学文:当时你刚到民航总局申请批文时,民航总局就已经告诉过你问题的复杂性了,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而王学文的说法就像是上面猎手引用的那句话说的那样:下定决心,破釜沉舟,马上行动。他甚至更加执着: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不放弃,所以他才能坚持到现在。

但是他现在的结局~~~~~~我就不说什么了。

时光如流水

一个同学因为出差的关系,来上海呆几天。今天我们聊了差不多一个下午,感慨万千。这十年来,我们这几个同学混得都不怎么样。

有人说

如果你三十而未富,那你这辈子很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除非天降横财。

2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勇气放手一搏,30岁就更不太可能孤注一掷了

偶从去年就开始跟别人说偶快三十岁了,反正偶都是中年知识分子乐。那个同学倒是很介意年龄问题,习惯跟别人说自己才二十多岁。跟我同岁的人还装嫩,汗。

那个同学也很8,问我上海的MM找对象有什么要求。偶告诉他前不久听说的一种说法:

起点至少是有房无贷

这还只是起点,上不封顶。以上海现在的房价,这就意味着净资产不少于一百万。结果把他给吓到了。

其实她们也不过是想要一个踏实,有房无贷至少可以不用担心房价下跌变成“负翁”。这是上海现在高房价背景下的一个可悲的现实

以上海为例,一套80平米的住房的价格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而国外一套住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数为:德国11.41,英国10.3,意大利8.61,法国7.68,美国6.43,连在一般人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这个比例也不过是11.07

没希望了。

SAP与ERP(转,娱乐)

sap是庞大的,模块是多多的,功能是强大的,搞懂是没门的。
sd是灵巧的,五脏是俱全的,满足是不能的,报表是经常的。
pp是复杂的,相同是很少的,mrp是要的,   精确是不能的。
mm是重要的,数据是多多的,做好是不多的,目前是紧缺的。
fi是核心的,记账是主要的,工作是轻松的,地位是高高的。
co是控制的,与fi是配合的,凭证是很多的,成本是可见的。
abap是必须的,开发是经常的,地位是没有的,作用是点缀的。
basis是装机的,debug是经常的,精通是困难的,abap是兼职的。
HR是搞人的,会作是很少的,研究是需要的,潜力是无穷的。
workflow是神奇的,功能是炫目的,做通是很少的,因尔是不做的。
qm是质量的,上的是不多的,思路是奇特的, 冲突是必然的。
pm是见过的,功能是明显的,做做是蛮好的, 培训是需要的。
apo是传说的,上的是没有的,目标是理想的, 成功是偶然的。
crm是起步的,客户是听说的,用好是没有的, 完善是需要的。
bw是早有的,产品是多样的,需求是渐多的, 招人是必要的。
市场是巨大的,erp是需要的, 签单是可能的,打折是一定的。
kick off是必然的,首期是要付的,蓝图是要做的,确认是艰苦的。
实施是痛苦的,修改是经常的,说服是需要的,项目是要继续的。
数据是庞大的,整理是艰苦的,手输是不能的,batch是要编的。
上线是被逼的,不逼是不行的,时间是紧张的,恐惧是不必的。
客户是刁蛮的,要求是无理的,说话是牛逼的,干活是不行的。
顾问是难做的,加班是经常的,工资是很少的,衰老是优先的。
非典是流行的,治好是可行的,预防是需要的,锻炼是应该的。

转自:紫木空间

刚才搜一些ABAP资料时,不小心搜到的。所谓的ERP也就是这么回事。其中加下划线的两行就是偶的主要工作内容。-_-|||

BTW:解释一下。从第二句的SD到后面的BW,都是SAP的组成部分,其中ABAP和BASIS(就是我做的事)不属于软件的组成部分,只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中我所知道的几个模块名字有:SD-销售,PP-生产,MM-物料库存,FI-财务,CO-控制,HR/workflow/CRM不用说,其它就不知道了。

荒弃的家园

刚在MOP上看到一个帖子:《中国农村现状!》,无语了。

农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弱妇孺还在田里务农。而这些人就是我们整个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另一头,出来打工的人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微薄的薪资和完全没有保障的工作环境。而且便是这样微薄的薪资也是得不到保障的。昨天电视新闻里还报道上海周边某地一工厂主携款潜逃,工人三个月工资没有拿到,后来还是当地劳动部分用欠薪保障金补发的,我注意了一下,一个人三个月的工资仅1600余元。便是这么一点钱,那些资本家也不放过。像达伶港那样的欠薪,估计金额就要大很多了。

十年前,我在一份文学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梁晓声的小说《荒弃的家园》(到16为止,之后是另一篇小说《尾巴》)。这部小说引起了我对当代文学的注意,所以一直印象很深刻。当初看到时感觉很震撼,但是现在重新体会一下,感觉又有所不同。小说中只表现了芊子冲出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却没有能表现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

这就是中国农村的两个状态。十年来,城市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农村呢?

被荒弃的,不仅仅是家园。

八卦一下鲁迅

老方虽然号称要到六月才回来,但还是偶尔会露一小脸的。上次钱穆的事让他很不爽,那还没完,这次偶又继续来跟他唱对台戏乐。

也是在这篇《方志远,世界艺术殿堂的终结者!(《六月归来记》前奏曲)》里,老方说起了一件关于鲁迅的很八的事情:

鲁迅,丫牛逼不?几十年来在中国一直被视为“旗手式”的人物,但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鲁迅曾经蹲在窗下偷听过他兄弟周作人和老婆做爱的低级行为

其它的像托尔斯泰,韩愈,福柯等我倒是不知道。但鲁迅可是偶的偶像啊,还是知道的比较多的。

老方所说的事大约是指周氏兄弟在1923年断交的事。不过很遗憾,他说到的这种说法只是若干种传闻之一,并且是相当不可靠的一种。其它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偷看羽太信子(周作人之妻)洗澡,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曾经和羽太信子有染据陈漱渝引千家驹:《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及其它》,1991年《明报月刊》第1期)等等。

坦白说,老方的“偷听说”我是头一回听到,但另两种说法现在看来是基本靠不住的。比如上面陈漱渝的文章。

至于“洗澡说”,在鲁迅之子周海婴作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对此事的说法

……据当时住在八道湾客房的章川岛先生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我以为,父亲与周作人在东京求学的那个年代,日本的习俗,一般家庭沐浴,男子女子进进出出,相互都不回避。即是说,我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所谓“男女大防”,在日本并不那么在乎

显然是不能认同这种说法。

但对于周氏兄弟决裂的真实原因,还是个谜。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说法还是羽太信子基于经济上的原因对鲁迅的诬陷。见《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世纪初的鲁迅论争》一书关于此的考证

值得八卦的事还有很多,比如鲁迅与朱安、许广平的关系之类,详见王晓明的《鲁迅传》。

BTW:像老方说的这类事我也可举出一些,比如郭沫若,在我看来是近现代文人中RP最差者之一。见《郭沫若的人格问题》。换到古代,也有不少,比如朱熹。见《妓女列传之严蕊传》(虽然是野史八卦,不过与正史差不太多,因涉及敏感内容,故不链接,请自行搜索)。还有白居易等,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到杜牧,那就是风流才子的级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