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最近大家都出现了相似的观点

我在十四日post了一篇《细节》,谈到“对一项尚未完全了解的东东,最简单的应用方法就是全盘照搬,在运用一段时间,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结果今天就看到gigix post了一篇《学会盲从》,说的是相似的观点。而在这篇的留言中,链接到青山绿水的《“扛起半截就跑”》,也是如此,只是时间要比我们早上许多。

看来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哈。^_^

BTW:gigix提到的强贴便是这个:《震惊世界的猜想,完美推翻相对论

BTW2:tinyfool的这篇post《微软的肉骨头——也谈某些MVP和他们的素质问题》让我想起那时在mvm的BLOG上,就mvm那篇为MS垄断辩护的POST,还在那和mvm打了一通口水仗。现在想想那时真是没有必要,那时俺还没有BLOG,也还年轻,火气也大。不过这也都是因为在水园跟“十王走马”那帮“精英人士”练的撒。

BTW3:那个推翻相对论的贴主居然也“自封”是MVP,希望MS的MVP还不至于这么贱吧。

7 Replies to “怎么最近大家都出现了相似的观点”

  1. 你说的地铁一文来自《细节决定成败》一书http://book.sina.com.cn/liter/1073031698_detail/我当时看此文的感受我们经常质疑权威,也经常会说,为什么手续这么麻烦,有时候我们说的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是在没有理解人家的用心之前就自做聪明的去创新,这样的创新看起来也许是新的,但是真的会更好么?值得思考。所以我觉得,首先知道怎么做,然后总结怎么做更好,然后知道为什么这样好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然后才能谈到创新。http://www.tinydust.net/prog/diary/2004_04_11_tinyfool_diary.html#108193367244070042

  2. 盲从这个词是多么的容易让人误解啊!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悖论:你要盲从书本,那么要不要盲从书本上写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呢? :)我觉得吧,不是说应该毫无主见的盲从,而是对自己不了解不确定的东西别不懂装懂。(顺便说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书”原意指的是《尚书》,不是所有的书。[后一句:“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里面的“武成”,就是尚书中的一章。]不过现在一般使用的时候,这个“书”已经泛指了,所以这里应该不算用错吧。)

  3. TO:tinyfool多谢推荐,抽空看一下,刚在当当上买了《水煮三国》感觉还不错,正在看。TO:令狐当然不是始终盲从,我的意思对不懂的东西要先从盲从开始,了解了以后再质疑不迟。至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始作俑者大概是起源于那篇课文,不过这个引申也还算对。如果只有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想法。和那些还没看懂书就跳出来大批一通的人相比,同样可悲。

  4. 其实偶们的想法是一样一样一样的,不过可能表达不同而已 :)我之所以专门说一下,是因为我亲自感受过“盲从”的威力。那是一篇说sina是日本人控股的老帖子,我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可是后来,QQ群里有人发,论坛里有人发,校友录上也有人发……我就觉得奇怪了,这么明显的事情难道大家都不肯动动手找一下资料的?新浪的董事会名单在新浪网里就能查到,sina是不是“支那”有专门的论文可以google,北大有没有那位教授也很容易调查清楚……。我为了这个问题,跟不止一个人解释过,一遍又一遍,后来我都烦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就轻易相信了呢?难道就是因为它比较合中国人的胃口?最近天气热,情绪比较激动,不好意思哈

  5. 那个贴子啊,我也曾经在一个论坛上跟别人打过很长的口水仗,不过那些人一看到俺这种意见,便认定俺是汉奸,吵起来都累。中国的教育好像教出了很多没有主见的易走极端的人:不是盲从这类的FQ观点,就是盲从另一个极端的HJ观点。学了这么多年唯物主义,结果却是这样。sigh

  6. 我相信哥白尼是非常相信地心说才造就了日心说,我相信开普勒是非常相信地球轨道是圆的才搞出了地球轨道是椭圆的。我相信牛顿是……我不多说了。我在珠海的时候,跟网友聊天的时候,他说的有理:如果你连这些都不相信,怎么去学习呢,对这些都不学习,你怎么能理解呢?你都不理解这些,怎么能怀疑呢?怀疑都做不出,怎么都去突破呢?其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有所突破的。不过首先得有相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